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廉政教育 > 廉政文化

马边“三不”清官徐璞玉

时间:2020-03-10   作者:   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   点击:


 翻开《马边县志》,今昔对照,边城景象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路通了,房子修好了,产业发展了,人的思想转变了……旧貌换新颜的同时,很多东西却没有变,比如彝汉先民披荆斩棘的进取意识,“团结向善、感恩自强”的马边精神,还有马边干部自古以来“廉而有为”的作风,历久弥新,需要我们传承发扬。

  县志罗列了上百位历任主官的名字,最特别的要数一位“三不干部”徐璞玉。徐璞玉是河南宝丰(今属平顶山市)人,同治元年(1862年)进士,两年后任金堂(今属成都)知县,同治十年(1871年)六月升任马边厅同知,在马边任职的两年,年届不惑的他做到了“三不”。

  不尚空谈。他到马边不久,看到许多百姓吃不饱,没有空谈无用的大道理和八股文,在考察土壤和气候后,带领大家开荒种地,百姓们因地制宜开渠道、引水源、种水稻。仅一年多的时间,就垦荒和改种水稻数百顷,开创了“乡民始有温饱”的局面。

  不摆架子。徐璞玉饱读诗书,为人谦逊,为官平易,从不以地方官的身份骄人。工作之余常便服出行,到百姓家中访贫问苦。元宵节时,还和县人一起逛灯会、猜灯谜。

  不谋私利。他在马边为官,一心为公,把抚绥巡防、除弊安民当成第一要务,任期内县境祥和。但他对自己却近乎苛刻,一直住在“破屋三椽”的县衙内,保持两袖萧然的本色,有时候还“倒贴钱”救助贫苦百姓和奖励守边缉盗的有功人员。

  参看其他县志,这位“三不干部”的清廉和实干一以贯之。同治三年(1864年)任金堂知县时,面对全县饥荒,徐璞玉力请拨款赈灾,及时公正地实现了“民乐实惠”,最后还盈余数百金。按惯例,这笔钱用作“长官公费支销”,但他坚决不取,而是考虑到“金堂地广而民贫穷,子弟多失学”,以剩下的钱为基础,倡议地方力量捐输银钱,共创办了一百多所义塾,为县里培养了一大批端正之士。

  仔细想来,徐璞玉之所以能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,得到百姓的拥护和上司的肯定,靠的就是“廉”和“干”两个字。

  干部好不好、廉洁不廉洁,老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。徐璞玉在马边的日子并不算长,他在任时,百姓送上“清风徐来”的牌匾。当他因父丧而不得不离任时,男女老少夹道相送,按照“清官留靴,贪官留帽”的民俗,请求留下他的一只靴子,用木匣子装着高挂在城楼上,祝愿他官运亨通。

  干部行不行、实干不实干,官员们也有一本账。同治七年(1868年),徐璞玉因“任期无加派,无滥刑,无盗案,无钱粮拖欠,无亏空仓库银米,境内民生得所,地方日有起色”,在地方官员考核中评为“卓异”。光绪七年(1881年),即徐璞玉离开马边八年后,时任同知唐承烈因母丧回乡,一时间,竟然没有一个可堪调用之人。四川总督丁宝桢考察群官后,认为候缺中的徐璞玉在马边任内“才具朴实,办事稳练”,又熟悉当地事务,是最恰当的人选。尽管徐璞玉再任此职与当时规矩不合,但丁宝桢仍以“地方紧要”“人地实在得宜”为由,努力为马边争取“好干部”。

 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,马边呼唤新时代的徐璞玉。我辈当学习前人的作风,做廉而有为的干部,共迎彝马清风,共建秀美马边。(郑深宇)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返回首页网站地图

  

中国共产党临沧市临翔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 丨  临沧市临翔区监察委员会 

备案号:滇ICP备14002937号   网安备 5309020200005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