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廉政教育 > 廉政文化

修身齐家:齐家之要在修身

时间:2020-04-30   作者:   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   点击:

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宇轩

  古之仁人志士,无不以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和目标。我们常说“修身齐家”,“修身”和“齐家”意义何在?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?

  “修身”一词最早见于《墨子·非儒》:“远施周偏,近以修身”。“修”是一个形声字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为:“修,饰也。从彡,攸声。”修的本义为“装饰、修饰”,后来从外在的修饰引申为内在的修养,“修身”的“修”就是取“涵养、修养”之义。“修身”即为修养身心,涵养德性,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。先秦儒家极为看重修身。《论语》中孔子多次提到“修德”“修己”,指出“正人”要从“正己”开始,强调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塑造崇高人格;孟子说“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”,将修身养性作为安身立命之法;荀子著有《修身》篇,其中说“以修身自强,则名配尧、禹”,认为通过修身不断涵养个人品格,则可以达到尧、禹这样的圣人境界。

  “齐”是一个象形字,甲骨文和金文均像谷穗上端之形。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禾、麦吐穗,上平也。象形。”齐的本义就是指禾苗和麦子吐穗时,穗子上端处于同一高度,后来泛指“整齐”,引申为“整治、整理”之义。“齐家”意为整肃家风家规,实现家族关系的和谐美满。家风是一个家庭作风的体现,是一个家族繁衍兴旺的基础,优良家风的培育不仅需要一代人的努力,更需要家族世代的传承。“齐家”之所以如此重要,关键在于可整齐家风,进而形成良好风尚,这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如此注重“齐家”的原因所在。

  “修身齐家”是后世经归纳而成的一个词语,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,其中说道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”后被理学家朱熹在其所著的《大学章句》中归纳为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,后人称之为《大学》八条目。这八者环环相扣,层层递进,其中“修身”和“齐家”在其中起重要作用。可以说,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,是修身的具体方法和途径,而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,其中,齐家又处在基础性地位。

  那么,“修身”和“齐家”之间又是什么关系?为何将二者连用?实际上,早在先秦时期,孟子就已经对二者关系作过深刻阐释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中说:“人有恒言,皆曰,‘天下国家。’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孟子直接点明家庭的根本在于每个人自身,齐家之要在于修身,修身是齐家的前提。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曾说:“夫风化者,自上而行于下者也,自先而施于后者也。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,兄不友则弟不恭,夫不义则妇不顺矣。”只有每个人先做到修身立德,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,才能树立起道德标杆,通过自身示范来带动家人效仿,从而形成良好家庭风尚,这是“齐家”的要点所在,也是“修身”之于“齐家”的重要意义。

  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,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。周恩来以身作则,严格治家,定下不谋私利、不搞特殊化的“十条家规”;陈云严格要求家人、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,要他们“以普通劳动者身份自居,不搞特殊化”;朱德对亲属讲原则,严要求,立下“五心”家规,时常告诫子女要树立自力更生和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人生观……这些家规严、家风正的佳话,既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风骨,也为今天的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。

  家事牵国事,家风连政风。领导干部的家风,不是个人小事、家庭私事,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,廉洁修身、廉洁齐家,在管好自己的同时,严格要求配偶、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。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》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等都对党员干部家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。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时也提出,要“注重家风建设,引导党员、干部修身律己、廉洁齐家”。广大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,洁身自好,以身作则,同时注重家风建设,树立良好家风,把“修身齐家”作为终生的必修课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返回首页网站地图

  

中国共产党临沧市临翔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 丨  临沧市临翔区监察委员会 

备案号:滇ICP备14002937号   网安备 53090202000055号